聊聊动态规划之BFS/DFS+剪枝——以滑雪问题为例(上)

首先让我们看看BFS是个什么样的运作原理:

BFS是以广度为优先,也就是先把同级的每一个节点(例如2)先进行运算,同时将和它相邻的需要运算的节点入队,稍后再算(例如2对应的5、6),当同级的所有节点都运算完了的时候(2、3、4),由于队列先进先出的特点,自然轮到了下一级节点(5、6、7、8、9)

然后再看看在BFS中,树是如何剪枝的:

在很多问题中(尤其是棋盘移动之类的),会出现多个节点连上同一个节点的情况(如图中的2、3、4都连着下一级的6),这时候根据条件判断哪一条更优。例如图中红色数值越大越优,当判断到2连6的数字是20时,6的红色值被赋予20,与2相连;当判断到3连6的数字是30时,30比20大,6的红色值被赋予30,与3相连;当判断到4连6的数字是10时,10比30小,6的红色值不变,仍然与3相连;这样,就剪断了2和6,4和6的枝。

那么,没有剪枝的话,会是怎样的呢?

不多解释了,来看一个例子,题目粘下来是这样:

Michael喜欢滑雪,这并不奇怪, 因为滑雪的确很刺激。可是为了获得速度,滑的区域必须向下倾斜,而且当你滑到坡底,你不得不再次走上坡或者等待升降机来载你。Michael想知道载一个区域中最长底滑坡。区域由一个二维数组给出。数组的每个数字代表点的高度。下面是一个例子 

 1   2   3  4  5
16 17 18 19 6
15 24 25 20 7
14 23 22 21 8
13 12 11 10 9

一个人可以从某个点滑向上下左右相邻四个点之一,当且仅当高度减小。在上面的例子中,一条可滑行的滑坡为24-17-16-1。当然25-24-23-…-3-2-1更长。事实上,这是最长的一条。

输出最长区域的长度,本例中是 25。

先上代码吧:

#include <iostream>
#include <queue>
using std::queue;
using std::cout;

const int Length = 5;
const int Height[Length][Length] =
{
	{1, 2, 3, 4, 5},
	{16, 17, 18, 19, 6},
	{15, 24, 25, 20, 7},
	{14, 23, 22, 21, 8},
	{13, 12, 11, 10, 9}
};
int maxsteps[Length][Length] = { 0 };

const int direction[4][2] = { {1,0},{0,1},{-1,0},{0,-1} }; //右、下、左、上
//记录每一个点的坐标和从起点到这个点所用的步数
struct point
{
	int x;
	int y;
	int step;
	point(int i, int j, int k):x(i),y(j),step(k) {} //使用初始化列表的构造函数
};
queue<point> pts;
int steps = 0;

void clear(queue<point>& q); //定义一个清空队列的函数
void clear(int arr[Length][Length]); //定义一个清空步数缓存的函数

void bfs(point pt)
{
	cout << "  正在点(" << pt.x << ',' << pt.y << ")\n";
	for (int dir = 0; dir < 4; dir++)
	{
		int next_x = pt.x + direction[dir][0];
		int next_y = pt.y + direction[dir][1];
		if (0 <= next_x && next_x < Length && 0 <= next_y && next_y < Length) //判断方向是否有效
		{
			cout << "    正在测试有效点(" << next_x << ',' << next_y << ")高度\n";
			if (Height[next_x][next_y] < Height[pt.x][pt.y]) //判断下一个方向是否高度更低,能够前进
			{
				if (maxsteps[next_x][next_y] < pt.step + 1) //判断如果向该方向再走一步,是否步数比其他已经尝试的方式都大(也就是砍掉不可能是最大的路径)
				{
					pts.push(point(next_x, next_y, pt.step + 1)); //将下一个可行的点存入队列中
					maxsteps[next_x][next_y] = pt.step + 1; //更新步数表格
				}
			}
		}
	}
	steps = pt.step + 1 > steps ? pt.step + 1 : steps;
	return;
}

int main()
{
	int max_steps = 0;
	for (int start_x = 0; start_x < Length; start_x++)
	{
		for (int start_y = 0; start_y < Length; start_y++)
		{
			cout << "正在以(" << start_x << ',' << start_y << ")为起点\n";
			steps = 0;
			clear(maxsteps);
			clear(pts);
			bfs(point(start_x, start_y, 1));
			while (!pts.empty())
			{
				point next_point = pts.front();
				pts.pop();
				bfs(next_point);
			}
			steps--; //因为最后一次无法前进的点还记了一次步数,所以要减掉
			cout << "步数: " << steps << '\n';
			max_steps = steps > max_steps ? steps : max_steps; //计入最大步数
		}
	}
	cout << max_steps;
	return 0;
}

void clear(queue<point>& q) 
{
	queue<point> empty;
	swap(empty, q);
}

void clear(int arr[Length][Length])
{
	for (int i = 0; i < Length; i++)
	{
		for (int j = 0; j < Length; j++)
		{
			arr[i][j] = 0;
		}
	}
}

首先定义好高度的二维数组,以及用来存到某一点所需步数的临时二维数组;为了代码简洁,同时定义好含四个方向的数组,以及包含着x、y坐标和已经移动的步数的point结构(并且写好构造函数)

主要思路是这样的:

遍历所有的起点
–清空临时数据
–检测起点的可移动信息,并将可以去的下一个点入队(函数bfs())
–队列非空时,对每个元素再检测可移动信息,并将下一个点入队(函数bfs())
–计入每个起点最终的最大移动步数

函数bfs的思路:

遍历四个方向的下一个点进行测试
–判断该方向下一个点是否还在二维数组中
—-判断下一个点的高度是否比当前点更小
——判断下一个点是否没有别的路径到达过,或者有但是路径比正在测试的路径短(注意:这里正是树剪枝的办法,直接剪掉不可能是最长的路径)
——–如果均为是,将下一个可以到达的点入队,并且更新步数的表格
遍历完之后,总步数+1(因为最后一次无路可走也会导致步数+1,最终结果要-1)

样例输出:

首先,最终结果输出的是25,也就是从(2,2)点的“25”开始出发的最长路径。

然后以图上的(4,4),既“9”为原点为例,可以看出探索的路径:
最初在起点(4,4),判断到下一个存在的点有(3,4)和(4,3),挑选出没有经过过、并且高度更低的点(3,4),再判断存在的点(4,4),(2,4)和(3,3)。因为高度只能下降,可以没有必要去把曾经经过的点标记为已经过。通过多次测试,最终按照9、8、7、6、5、4、3、2、1的顺序找到了步数为9的最大路径。

以下是完整的输出结果: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